電影級好用嗎?
做為這次 iPhone 13 全系列都能用到的重點功能:電影級模式(其實感覺還是稱之為「電影感」比較好懂),真的是許多人(包括我們)都躍躍欲試,而且在嘗試過後也感到相當驚豔的新拍攝功能。
雖說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不過就是錄影版的人像拍攝模式而已。
不過在更深度的使用過後,這個可以即時在影片製造更淺景效果的功能,我覺得要說是蘋果又一次將運算式攝影推向新極限也不為過。
這裡先來講我覺得它的厲害之處,最後也會跟大家聊聊電影級目前的限制與劣勢處。
首先,相對拍照的人像模式,電影級的反應除了快非常多。
還有能啟動淺景深效果的範圍更是廣非常非常多。
因為如此,我會認為蘋果這次真的並非是直接套用,人像拍照的演算法給錄影使用這麼簡單而已。
在能啟用「電影級」的光線條件下(沒錯,太暗會不能啟動),電影級模式時的對焦速度,個人覺得不僅快到異常。
而且還能偵測到「構圖範圍外」的人物或車輛提前開始對焦。
很多時候的反應甚至快到讓人會以為是瞬間迷焦或拉風箱,後來回看影片才發現,那是真的有車輛準備進入畫面才被提早「抓到」,才讓人對於這樣的反應感到印象很深刻。
真的要我形容這種的反應的誇張程度,我甚至會覺得有一點超越專業相機的錯覺 – 實際上可能真的算是一種「錯覺」,怎麼說呢?
其實 就我們電腦王阿達團隊的了解,之所以能實現電影級拍攝效果,主要關鍵點是透過多鏡頭視差來判斷被攝物的輪廓 – 這裡還聽起來像一般的人像模式吼?
但我們也從電影級模式在重新對焦方面的限制,發現了這套系統的有趣特性。
沒錯,雖然從官方的示範看起來,這個很神奇可「重新對焦」的電影級模式,好像會有無所不能的感覺。
不過它還是會受到實體對焦距離範圍的限制 – 如果你編輯一下主鏡頭所拍攝的電影級的影片就會看到,假若在拍攝時對到遠近不同的物體或人物,底下就會有白點來顯示對焦範圍已經有改變。
所以如果你在拍攝過程中對焦在很近的位置,此時即便編輯影片就無法「再」對焦到無限遠處了。
以上這個基礎的限制,代表電影級看起來神奇歸神奇,但還是會受限於實體對焦的一定範圍內。
然後我們就有了這模式應該是「在實體景深範圍內模擬對焦效果」的假設。
關於這個猜測,還可以從靠 Face ID 與單鏡頭也能啟動電影級模式的自拍鏡頭,因為它就幾乎沒有重新對焦範圍的限制能得到驗證。
這也代表,你不能因為「主鏡頭」有重新對焦功能而完全不去注意實體對焦有沒有對錯物體。
因此自拍鏡頭使用電影級的特性,也可以延伸到另一個拍攝的小秘訣。
就是如果你有需要大幅度遠近距離重新對焦拍攝的話,使用自拍鏡頭來拍攝這類的畫面,可以說是最保險的方式 – 還可以調整虛擬光圈值在全景深與淺景深切換自如(比讚)。
像這次我們拍攝汽車內視野的時候,也把 iPhone 13 Pro 放在儀表板上以電影級來拍攝。
就能擁有可重新對焦在超近的方向盤上,也能轉而對焦在駕駛座的人臉的自由度 – 要知道,儀表板可是與方向盤超級近的啊!
所以我們會下一個結論,就是主鏡頭的重新對焦範圍,大概就是等於實體拍攝時的景深範圍。
而這範圍的變化,還是會與被攝物的距離、光圈、感光元件大小有所關聯。
並沒有脫離基礎攝影的原理。
電影級模式在轉換對焦點的過渡速度可以快到出奇的原因也不難理解。
就是因為蘋果是用模擬的方式來達成「對焦」的視覺效果,所以所謂的對焦速度只要在實體對焦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基本上是能多快就能多快。
所以很多人認為電影級對焦有點太快這點,個人相信這部分只要蘋果稍微透過更新修正或提供選項,應該很輕易地提供更滑順的對焦點轉換效果了。
是說,電影級的強大,還包括了超厲害的「物件辨識」的能力。
這次測試中,我們可以提到的最明顯的幾個例子。
一個是當在人多環境使用 iPhone 13 Pro 的電影級模式拍攝時,就會發現這套系統真的非~~常忙碌的在框出所有的人物甚至是動物 – 看起來感覺都已經有點像自動駕駛系統的分析畫面了(咦,難不成…)。
更妙的是,這套系統在一般拍攝的時候也會在意想不到的場合,幫你找到該對焦的物體 – 這次測試過程在拍攝一隻舒服躺在圍牆上背對著我的貓咪時。
就發現 iPhone 13 Pro 即便在拍照模式下,也能以方框標示出貓咪背部的體形並進行對焦;此時我們直接對照 iPhone 12 Pro Max 來拍攝,就只能呈現一般的對焦畫面,沒有任何其他反應。
個人認為能達成這樣表現的關鍵,是 Apple SoC 透過多年以「仿生」晶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所累積的成果 – 其實 Apple 在 iPhone 13 介紹頁面就有提到 A15 仿生「能提升相機表現」,並以電影級可以辨識前後人物臉部面向,並切換對焦點的「攝影語意」來作為示意。
所以我粗淺的假設應該不會差距太大才是(應該吧…)。
對了,其實在 iPhone 13 發售之後的很多人針對「電影感」的專業效果與需求聲音。
個人覺得都已經有 Apple TV+ 專業影視內容的蘋果應該是不可能不懂。
搞不好這次電影級模式初期的表現,只是 Apple 想要炫一下自己這套運算式攝影應用在錄影時,可以有多癲狂的表現而已吧(笑)。
能上網的最強運動相機 iPhone 13 mini(咦)
雖然這波我們主要想知道的是,這次 Pro 系列全面更新的三主鏡頭的表現如何。
但對於有好一陣子都是以 iPhone 12 mini 做為主力機來用的筆者,長久以來的最大心得,是這樣更輕便、小巧又有足夠穩定效果超廣角可錄 4K 60fps 的防水手機,真的已經能取代以往會用到 GoPro 這類運動相機的大部分拍攝場景。
因為這樣的念頭,我也萌生想去比較一下 GoPro 跟 mini 系列 iPhone 的重量差距有多少的想法。
結果不比還好,原本預想 GoPro 肯定會大勝 – 畢竟是跟 5.8 吋(相對 GoPro)大螢幕的手機比。
但想不到近年來 GoPro 居然增重至 15Xg,直接超過了 iPhone 13 mini 的 140g 重量(12 mini 還更輕,只有 133g)。
在這樣令人驚訝的對比後。
根本可以說 mini 版的 iPhone 是台帶有上網功能,擁有三鏡頭(包括前置鏡頭啊)、支援模擬淺景深電影級錄影效果的多用途運動相機了啊。
好啦,我也知道在價格、可換電池、耐摔程度還有電子防震的穩定程度上,iPhone 還是不能跟 GoPro 相比(雖然市面上也有不少超級防摔殼)。
輕到可以裝在身上拍拍超廣角的第一視野畫面,也隨時就能掏出開拍 Vlog,甚至還能直接剪片分享的「相機」。
特別在現在的手機市場上,真的已經不常見了。
想知道 iPhone 架在身上第一視野拍攝畫面的話。
最近 Apple Watch Series 7 開箱的第一視野畫面,就是這樣拍攝的(雖然是用超廣角可以自動對焦的 13 Pro),真的非常方便!
這次的實測影片裡也有穿插把 iPhone「戴在」身上的騎車片段。
來燒螢幕吧!
入門杜比視界
最後想聊一下,由於目前電影級模式不給指定杜比視界以外的格式。
結果讓我拍了拍突然覺得,要不要乾脆嘗試看看用杜比視界來剪輯分享影片。
除了因為 YouTube 現在支援的比較好了。
再加上配合 iMovie、LumaFusion 等 iOS / iPadOS 上的原廠與三方剪輯應用(專業的 Final Cut Pro 就不用特別提了)都越來越能輕鬆處理這樣格式的趨勢–想轉成SDR來在一般的平台分享也是。
所以最終心一橫,乾脆整篇的影片都直接拍攝這個可以「燒起」你螢幕的錄影格式。
這個嘗試的感想就是,這樣更高動態範圍的格式的確十分吸睛。
特別是在我們嘗試用來拍攝 Motovlog 騎車影片的時候,真的會讓整體畫面的沈浸程度變得更好。
因此個人推薦無論你拿的是不是 iPhone 13 也許都可以考慮嘗試看看,自 iPhone 12 開始,蘋果所提供拍攝、觀看、編輯與分享一條龍都可以支援杜比視界的影片影音體驗。
真的有機會透過口袋中的手機,從頭到尾完成一部相當專業且吸睛的精彩影片。
結語:以往的折衷成為現在的優勢
觀察這幾年蘋果智慧型手機在相機方面的趨勢。
從推出 Pro 系列開始算是個 iPhone 發展的分水嶺。
宣告了在各方面都開始走向專業領域的決心。
不僅螢幕加入了 ProMotion 的技術,拍攝功能也提供讓人可以更輕鬆處理出專業水準影像的 Pro RAW 與 ProRes 格式。
但也同時保持好上手攝功能的創新,讓人在保持一定程度的簡單使用前提下,同樣能透過原廠應用穩定拍出更好的影像作品。
這一切的一切,的確就像發表會所說的那樣,要歸功於運算式攝影的發展才得以實現。
個人認為,手機裝置的硬體為了保持輕薄小巧。
儘管先天就不若專業相機擁有可以盡情加大感光元件鏡頭,甚至是外接設備那樣的硬體彈性。
所以像是剛開始出現多鏡頭與所謂運算式攝影這個名詞的時候,會覺得似乎是種折衷之下所推出的技術。
不過隨著行動攝影系統算力與感測元件的逐步發展。
像是這次 iPhone 13 系列那種,彷彿搭載了自動駕駛系統那樣強大物件辨識能力的對焦系統。
還有在電影級模式,可以擁有重新對焦範圍餘裕內的可怕對焦追蹤效率看來。
手機攝影的技術,其實開始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蘋果的這套運算式攝影系統,可說是反而利用了以往行動裝置被認為綁手綁腳的劣勢,創造了自己的優勢。
相對於在傳統相機上掛載 LiDAR 系統,或甚至最基礎的對焦燈都可能容易被大型鏡頭遮蔽的問題。
手機就擁有在搭載多鏡頭系統與多種先進感測器下,都還不太會有遮蔽問題的優勢 – 雖然最主要是為了裝置的輕薄啦!
配合懂得攝影語義的處理器協同配合下,iPhone 13 也能實現以往很難想像手機可以達成,在多數環境下可提供媲美接近專業攝影機的景深效果與對焦速度表現。
這的確是十分令人驚艷的進步。
相信接下來只要蘋果再精進電影級等功能的細膩程度,就又能讓大家少了個一定得要用專業相機創作的理由了吧?
不知道大家期待行動裝置,還可以透過運算式攝影再解決哪些專業攝影的需求呢?是更低光的夜間錄影?還是更高速的拍攝功能?也可以提出來聊聊啊!
資料來源: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411683
包膜 手機包膜 iphone6 鋼化玻璃 iphone6 保護貼 iphone6 玻璃貼 iphone6 包膜 玻璃保護貼 iphone6s 鋼化玻璃 iphone6s 保護貼 iphone6s 玻璃貼 iphone6s 包膜 iphoneSE 鋼化玻璃 iphoneSE 玻璃貼 iphoneSE 包膜 iphoneSE 保護貼 iphone7 鋼化玻璃 iphone7 玻璃貼 iPhonee7 包膜 iphone7 保護貼 iphone7 plus 鋼化玻璃 iphone7 plus 玻璃貼 iphone7 plus 包膜 iphone7 plus 保護貼 iphone7 全貼合滿版玻璃保護貼 iphone7 可防水滿版保護貼 iphone7 9H 硬度保護貼 iphone7 滿版保護貼 iphone7 plus 全貼合滿版玻璃保護貼 iphone7 plus 可防水滿版保護貼 iphone7 plus 9H硬度保護貼 iphone7 plus 滿版保護貼 HTC U11 滿版保護貼 Sony XZP 滿版保護貼 iphone8 鋼化玻璃 iphone8 玻璃貼 iphone8 包膜 iphone8 保護貼 iPhone 8 Plus 鋼化玻璃 iPhone 8 Plus 玻璃貼 iPhone 8 Plus 包膜 iPhone 8 Plus 保護貼 iPhone X 鋼化玻璃 iPhone X 玻璃貼 iPhone X 包膜 iPhone X 保護貼 iPhone XS Plus 保護貼iPhone XS Plus 鋼化玻璃iPhone XS Plus 玻璃貼iPhone XS Plus 包膜iPhone 2018 保護貼iPhone 2018 鋼化玻璃iPhone 2018 玻璃貼iPhone 2018 包膜iPhone XS 保護貼iPhone XS 鋼化玻璃iPhone XS 玻璃貼iPhone XS 包膜Phone Xs Max 保護貼iPhone Xs Max 鋼化玻璃iPhone Xs Max 玻璃貼iPhone Xs Max 包膜iPhone XR 保護貼iPhone XR 鋼化玻璃iPhone XR 玻璃貼iPhone XR 包膜iPhone 11 保護貼iPhone 11 鋼化玻璃iPhone 11 玻璃貼iPhone 11 包膜iPhone 11 Pro 保護貼iPhone 11 Pro 鋼化玻璃iPhone 11 Pro 玻璃貼iPhone 11 Pro 包膜iPhone 11 Pro Max 包膜iPhone 11 Pro Max 保護貼iPhone 11 Pro Max 鋼化玻璃iPhone 11 Pro Max 玻璃貼iPhone SE 包膜iPhone SE 保護貼iPhone SE 鋼化玻璃iPhone SE 玻璃貼iPhone 12 包膜iPhone 12 保護貼iPhone 12 鋼化玻璃iPhone 12 玻璃貼iPhone 12 mini 包膜iPhone 12 mini 保護貼iPhone 12 mini 鋼化玻璃iPhone 12 mini 玻璃貼iPhone 12 Pro 包膜iPhone 12 Pro 保護貼
iPhone 12 Pro 鋼化玻璃iPhone 12 Pro 玻璃貼iPhone 12 Pro Max 包膜iPhone 12 Pro Max 保護貼iPhone 12 Pro Max 鋼化玻璃iPhone 12 Pro Max 玻璃貼 iPhone 13 包膜
iPhone 13 保護貼 iPhone 13 玻璃貼 iPhone 13 mini 包膜 iPhone 13 mini 保護貼 iPhone 13 mini 玻璃貼 iPhone 13 Pro 包膜 iPhone 13 Pro 保護貼 iPhone 13 Pro 玻璃貼 iPhone 13 Pro Max 包膜 iPhone 13 Pro Max 保護貼 iPhone 13 Pro Max 玻璃貼